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新基建,让高校信息化走上快车道—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作者: 时间:2020-10-27 点击数:

 随着国内疫情的持续好转,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开始逐渐恢复,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强大的基础保障能力。多年来在基础建设上的全国性持续投入,使得交通、广电、电信、农业、物流、电商等行业都在疫情期间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使得国家能够充分发挥体制优势,集中全国力量支援湖北的同时,还能保障其他各地的基本生产。从信息化行业看,更是如此。本次疫情防控工作能够做到让他国“抄作业”,国家级的信息化基础能力也至关重要。从信息发布、数据披露、生活保障到封城管制、社区防控,当然也包括以惊人速度完成的16座方舱医院、两座神山医院的建设和运行,这些都得益于稳定的信息基础设施所提供的强大服务能力。基于此,本文探讨高校信息化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要作为高校信息化工作的长期核心内容

  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否让人满意,要看应用建设能不能符合教师、学生、管理者等终端用户的使用需求、能不能促进其能力或业务发展。而所有的上层应用建设,都必须依靠基础设施的稳定、高效、安全。这是一条基本共识,但却经常被漠视。就像我们在家上网,很少有人关心接入的宽带通讯线缆是光纤还是铜缆、光纤的另一头在哪里。参看本次疫情期间,湖北省尤其是封城的武汉市民基本生活能够得以保障,发达的公路、航空、铁路组成的公共交通网为物资的快速调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武汉市民能够及时得知政府发布的各类消息通知,没有谣言和恐慌情绪蔓延,电信和广电行业服务的普及与稳定功不可没。类似例子都告诉我们,国家在多个方面的基础实力为此次新冠病毒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基础实施的高水平建设,赋予了关联服务以发展活力,甚至能促成一个行业的形成和高速发展。比如我国目前大力推进5G建设和发展,加速5G应用和产业的普及,就是希望复制30年前美国举全国之力推动信息高速公路的全球辉煌起点。回想4G普及的初期,我们也在问相同的问题,4G能干什么?而现在,电商、自媒体、直播、移动支付借4G之风已经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要以基础设施的高水平建设为高校发展赋能,基础设施建设就不应该只是响应某个应用的单独需求而完成的配套建设,而应该持续、主动地稳步推进。基础设施的内涵是基础性服务能力,这项能力制约和影响了上层应用的使用方法和意愿。当有了最稳固、最先进的信息化基础,能帮助教育工作者想什么就能做到什么时,被技术能力低下限制的思想才会释放光芒,而信息化能力才能成为高校发展的助推力。

  二、现代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含义

  1.正确理解信息化基础设施内容

  当下我们理解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含义,要紧跟国家和社会发展现状。参考国家提出的新基建内容,可将高校信息化现阶段的基础建设概括为:凡是不直接为终端用户提供服务、但又是必须的,都属于基础设施建设内容。

  对照国家新基建战略提出的高速公路、高铁、建筑、桥梁、石油、燃煤到电信、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内容,在高校信息化领域,以某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化建设为例,从基础网络、服务器、通讯光缆、无线电民用通道、通讯管网包括配套设施这些常见基建,到多级数据中心、数据采集器、传感器、数据中台、数据库、身份认证、权限控制、网络安全控制,再到运维服务、运营管理、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包括学校已经开始建设并取得初步成效的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还包括规划当中的大数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类数据及运维服务,都属于高校当前新基建范畴。

  从这个概念上说,新基建的内容并不是以软件还是硬件来区分,就目前学校已建和规划的内容看,严格地说只有网上办事大厅属于应用,其余都属于基础建设。只是有很多系统是同时做了基础性建设和应用服务提供这两方面,比如教务、人事、OA、学工等等应用系统。这样的现状造成了一种尴尬的现象,数据采集或生产的维度、计算模型、分析方法、展示方法、交互方法等等都是唯应用论,也就是说,数据在产生的初期就有明确的目标,是为了哪个流程、哪个参数、哪个公式、或者是哪个产品服务的,这就产生了数据应用的瓶颈。由此又要将其清洗、补充、重置、转存到中心数据库,增强其多方服务能力以后再发布出来。但学校作为产品用户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只能保持和强化中心处理的能力,并避免在架构设计上、在实际应用时犯类似的错误,比如强行跳过中心数据库、直接将数据供应方和应用方通过特殊方法对接等。

  2.信息化新基建的建设原则

  笔者认为信息化建设当前五年的阶段性目标,就是将一切数字化。这个“一切”,包括流程(办事流程、公务流程、其他往来流程)、实体(人、财、物体)和方法(会议、课堂、实习)的数字化,还包括可以用人工智能逐步取代的其他工作内容,比如在线咨询、部分运维,甚至道路卫生清洁工作。

  “将一切数字化”本身就是目标,先不用问数字化之后干什么,按照广泛采集--有效汇聚的思路建设,始终保持所采集数据的全面、实时、准确;始终保持数据可以高效、多维使用。即便当前没有人、没有流程用到那么多的数据,也要尽可能多去数字化。

  高效信息化新基建的建设标准是:如果有数据要被使用,那么这些数据就可以随时、任意、有效的被使用;一切有可能干扰这个目标的因素都要改造,而且要高标准改造,且保障干扰尽可能不在短期内再次出现。

  3.信息化新基建服务能力深刻影响当前和未来

  我们有时戏称“贫穷限制了想象”,其实对信息化能力和发展水平错误认识、对什么是科幻什么是科技都认识不清、或者就是觉得没必要继续发展和进步、也不愿意付出努力去加多认识,不就是对信息化领域认知的贫穷么?想象被认知的贫穷限制,就更不会去了解、去应用、去融合了。而这里的想象说的就是先进方法理论的研究,这恰恰是引领技术发展方向的高级别表现,是行业领军者应该做的。

  太多案例证明,只要有了趁手的工具,人们就能造出琼楼玉宇。当我们真的可以用信息化技术、用科技为教师、为学生、为管理、为服务去赋能的时候,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也就是可以走上高速轨道了。

  例如,在做课件做PPT时,在一个人、没有在线资源的情况下,是不是只会用PowerPoint自带的模板?但是当你拥有2000+的模板、2000+的矢量图表、2000+的动画库,免费还支持在线导出和编辑视频,你会不会想做得好一点?如果其他老师的课件都可以随时在线观摩,你会不会想做得好一点?如果学生可以评价你的PPT,你会不会想做得好一点?如果PPT不需要U盘保存、直接在线做、做完就保存在自己的空间,你会不会想做得好一点?如果PPT可以直接在上课时调用、不用下载、不用导出导入转发,你会不会想做得好一点?如果上课时PPT的翻页时间、学生提问、课堂测试、结果反馈分析都可以和PPT按页关联,你会不会想做得好一点?如果一学期的课堂数据都可以进行分析、还能多班级横行综合对比分析,只需要按规范做好PPT,你会不会想做得好一点?再如果,你的PPT优秀到别人需要付费观看和下载,你会不会想做得好一点?

  再举个简单点的例子,抖音、快手、B站上有很多优秀的视频,制作者并非都是专业出身且拥有专业制作室,而是因为优秀的视频制作App让这件事变得简单。所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到今天就是若已利其器,则善其事者众。

  三、关于开展新基建的思路和建议

  高校信息化新基建要如何制定发展规划?笔者认为高校信息化新基建的建设基本思路有两条:一是要注重持续和科学的建设,二是要注重匹配应用水平和潜力。

  首先,信息化的新基建建设必须走到务实发展、科学发展的正确轨道,要符合市场规律、社会需求、技术发展等客观条件;更要明白的是,信息化不是竞赛,没有撞线欢庆胜利的那一刻,信息化能力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实力,是教学改革、科研进步、服务质量提升、教师能力进化、学生获得感增强的最重要的促进方法之一,更是激发管理、教学、服务水平提升、甚至是“水平要持续提升”这样一种意识成形的必要条件。信息化水平的要适度超前和引领学校发展水平和潜力,二者的不断提升和相互促进,其实就是“信息化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解释。

  由于教育行业的特殊性,受众群体对信息化技术的需求多、需求复杂且变化快,且受政策影响大,导致教育行业信息化深入改革行业意愿不足,从而造成市场规模小且不稳定,又反之影响技术发展意愿。这是行业问题,但绝不应该是学校发展的壁垒,应该想办法去打破这样的格局。

  信息化能力提升没有终点,但必须要制定阶段性目标,按照阶段性目标再去制定完成规划,规划一旦完成,就必须坚定实施,时间、质量都不要打折扣。

  信息化水平提高是高校发展实力提升的必要因素,所以这项工作要做好困难预计、提升风险规避能力,比如制定阶段性发展要求就要科学规划,对技术发展水平要有切实的分析研判,对技术应用和产品选择要配合发展要求,切不可本末倒置。

  需求-产品开发-投入-需求-迭代开发-投入-需求-迭代......这是系统开发的客观规律,要求全新开发的产品符合所有需求甚至是未来可能的需求是美好愿望、是争取目标,但绝不是基本要求。可能引起需求变化的源头来自于终端用户(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管理者、审批者、审计者、决策者),来自于已有依赖系统的变更,来自于数据格式/数据交互/数据加密/数据采集,来自于政策影响等等,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把信息化建设各自的工作任务属性了解清楚、并按时保质的完成工作任务,是每一个参与者的基本工作方法。

  其次,上层应用建设水平的提升是否充分得益是检验新基建水平的第一关,例如,面对复杂的数字化校园核心与应用的建设关系时,学可以通过重点建设中心数据库服务,该服务包括关系型中心数据库和非关系型中心数据库(即大数据)的数据存储、交互和整备的能力,将其作为建设的核心重点,而不是作为某一期或者某一个项目的应用性目标的必要组件,同时做好其运行和发展的规划并严格落实。

  同理,信息化建设要从能力建设转为服务水平提升,而服务必须明确三要素,即:对象、标准、范围。上述方法论用这个理论也可以解释,中心数据库作为数字化校园大系统中的核心服务,必须明确其服务的对象、标准、范围,中心数据库不向终端用户提供直接服务,也无法为管理人和决策人提供直接服务,它的服务对象就是南北向的数据交互方。所以中心数据库(包括其配套服务)的建设需求和目标不应该以某一次应用系统建设为依据,而必须以数据本身的需求为依据。

  此外,新基建成功的关键是将基础性服务水平持续保持高位。第一,需要积极研判先进的技术和建设思路,遇到合适的应主动引进,而不是等到各种应用都有明确需求以后再行建设。

  第二,要始终以学校需求为建设目标,而不是为了某一个任务项目建设。比如,某一信息系统,本应作为持续性建设项目进行申报和评审,因为怕麻烦或不通过,就改成一次性项目,其建设任务实际只完成了60%、甚至不具备改造和优化的能力和价值,但为了保障目标的完成(一次性项目必须要当年完成)而缩减目标,该任务按照已经完成进行了上报,这样的建设就是完成任务式的项目。又比如,某项目的学校需求相较市场产品而言,功能更复杂而且暂时不具有普适性,应该在论证充分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条件去达成最初的目标,而不是退而求其次去寻找类似、但其实无法完全满足功能的产品,哪怕需要承担一定风险,也应该去努力化解风险,而不是降低预期目标。

  第三,厘清上层应用所需基础服务的态势。开展应用发展研判工作,通过充分的调研、应用系统运行和使用的客观数据、行业最先进技术学习、行业内最新应用形式和结果等,找到应用发展下一步的方向。还可以结合本身的科研工作计划、从开展实验性质的建设入手,开展试点性项目,并对试点性项目进行妥善的管理、完整的过程评估、客观有力的结果评估,分析应用建设所需要的基建内容,并提前规划落实,尽可能减少后期推广压力。

  笔者基于所从事的信息化工作和所热爱的高校信息化事业,认为检验信息化事业发展水平的方法,就是看为抵御风险、抓住机遇做出了什么样的实际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国力的体现,之于高校就是整体办学实力的体现,要靠一直以来的努力积累。集中力量的体现,要依靠信息化方式去扩大能力,甚至可以说,信息化水平就是集中力量的集中体现。

  中国以世界无法想象的速度成为了从高速公路到高铁网络的公共交通领军国家,民众和国家经济也早已开始享受高铁红利。顶尖水平的大规模基建带来的发展利好全方位展现的同时,国家还掌握了高铁技术的命脉,可以完全自主发展和规划,不受制于人。

  而高校信息化事业,自然也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持续向前推进优质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坚持以最高标准建设,才能在需要的时候不拖后腿甚至成为火箭式助推。高校信息化建设者们一定要面对现实,将学校信息化实力和国家在疫情期间展现出来的实力做比较,不要做行业的井底之蛙,以“高校环境不一样”的理由而对日新月异的先进技术不屑一顾。

 

    湖北商贸学院信息中心版权所有